有分析機構稱,僅(jin) 2014年就有130多家手機廠商無奈退市,而在2015年,預計90%的國產(chan) 手機品牌將消失。
這依然抵擋不住“好奇心”的誘惑,擁有著“開放的閉環”、“三年不換機”等等情懷者,繼續前仆後繼地殺入智能手機市場。在這個(ge) 產(chan) 業(ye) 集中度越來越高、已然成為(wei) 一片血海的市場上,中小微品牌以及新進入者還有呼吸的空間嗎?下一個(ge) 炮灰會(hui) 不會(hui) 就是你?
查看2011年-2015年我國智能手機銷量圖,會(hui) 發現2012-2013年是智能手機增長率的最高峰,也就是在這個(ge) 快速增長期,博沃、夏朗、奧克斯、京瓷、歐盛、VERTU、雲(yun) 狐、大Q、小哇、小辣椒、北鬥星、大可樂(le) 等上百家中小手機廠商出現。“那段時間,我國智能手機品牌近500家。” GfK中國市場分析師武曉鋒告訴網易科技。
2012年-2013年,中國智能機市場進入高速發展期,主要是由於(yu) 智能機對功能機的替代。這個(ge) 時間段裏,智能機配置快遞迭代升級,中小手機廠商依靠“性價(jia) 比”的優(you) 勢,主打千元機市場,在三四線城市獲得了一批用戶。
然而,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,市場需求能力正在逐漸減弱。根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發布的數據顯示,2014年中國手機市場累積出貨量4.52億(yi) 部,比2013年的5.79億(yi) 部下降了21.9%。中小企業(ye) 很難在搭大市場環境的“順風車”。
“僅(jin) 一年的時間,國內(nei) 已經有超過130家手機廠商退市。”泰爾管理研究所業(ye) 務與(yu) 投資谘詢部副主任盧玥表示。
不少企業(ye) 表示2014年銷量確實不如預期,“2014年我們(men) 的手機銷量有80萬(wan) 左右,比之前下滑了很多。”北鬥星手機網CEO譚文勝表示,“而且,和我們(men) 一同進入市場的很多品牌大部分都已經消失了。”
相比之下,大可樂(le) 采用眾(zhong) 籌的方式取得了不錯的成績,2014年銷量達到了100萬(wan) ,達到了其預期目標。
“性價(jia) 比”是一把利劍,成為(wei) 中小手機廠商武器的同時,也造成了“自傷(shang) ”。
“隨著智能手機的更新換代,對手機廠商的研發和設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;消費者需求也水漲船高。而中小品牌在研發設計能力和綜合軟硬件服務能力方麵還有欠缺。”賽迪顧問通信產(chan) 業(ye) 研究中心總經理耿岩表示。
早期的中小企業(ye) 品牌大多集中在深圳,靠近產(chan) 業(ye) 鏈上遊,靠近組裝廠,代工廠能夠快速響應,然而這種優(you) 勢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化不再。
“中華酷聯以及小米等大的手機廠商也在做千元市場,而且借助規模效應,形成更低的成本優(you) 勢,中小品牌被衝(chong) 擊的非常厲害。”武曉鋒分析道。比如2014年紅米Note、酷派大神、聯想“黃金鬥士”、中興(xing) “紅牛”以及華為(wei) 榮耀3X的千元機大戰。
艾媒谘詢CEO張毅認為(wei) 中小企業(ye) 還敗在沒有抓住運營商這棵救命稻草。“3G時代,運營商定製體(ti) 係比較強大。用戶購買(mai) 的手機基本以定製機為(wei) 主,而且運營商補貼力度很大。但中小企業(ye) 沒有趕上運營商的機會(hui) ,進不了集采名單。”
相比之下,小米一開始的成功更多的依賴了運營商的定製。通信業(ye) 知名觀察家項立剛就曾說:“真正救小米的是中國聯通,和互聯網扯不上一點關(guan) 係。就憑小米那種賣法,不過是互聯網上造聲勢,能出百萬(wan) 就不錯了。聯通一出手就是百萬(wan) 。所有聯通營業(ye) 廳都賣,還打一個(ge) 大廣告:‘小米手機到了!’不找小米要一分錢,能不好?什麽(me) 手機有這個(ge) 機會(hui) ,也會(hui) 賣得不錯的。”
另外,由於(yu) 中小企業(ye) 品牌手機出貨量少,和供應商沒有議價(jia) 能力,也無法談預裝。“前幾年,但BAT的預裝市場就超過了50個(ge) 億(yi) ,任何一個(ge) 小企業(ye) 隻要能夠談個(ge) 預裝,2、3個(ge) 億(yi) 就足以養(yang) 活自己,生存下來了。“張毅提到。
對於(yu) 2014年市場銷量低迷的表現,北鬥星手機網CEO譚文勝也進行了反思。他認為(wei) ,北鬥星以及之前的360特供機的生產(chan) 模式是存在問題的。“之前采用的簡單出資,貼牌模式造成的是供應鏈鬆散,沒有自己的研發能力。因此,360要和酷派實現深度合作,成立合資公司。北鬥星也正在和深圳的某一個(ge) 廠商談合作,預計3季度會(hui) 有結果出來。”譚文勝表示。
由功能機進入智能機的換機潮成就了一批企業(ye) ,也讓一些企業(ye) 成為(wei) 了炮灰。彼得·蒂爾曾說過企業(ye) 成功的原因各有各的不同;而企業(ye) 失敗的原因卻相同:他們(men) 都無法掙脫競爭(zheng) 。
2015年智能手機市場競爭(zheng) 將更加激烈。市場研究機構IDC公布的數據顯示,2015年第一季度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下降4.3%,僅(jin) 9880萬(wan) 台,環比下降8%。這是6年以來,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第一次出現季度同比下滑的情況。
手機中國聯盟秘書(shu) 長王豔輝認為(wei) ,手機品牌隻會(hui) 越來越少,銷量也越來越集中。中小品牌手機廠商生存空間日益狹窄。據GfK今年1季度的報告顯示,前四大手機品牌銷量占據了智能手機市場近50%的份額;T0P4-TOP9的手機品牌占有33%的市場份額;其他品牌不到20%。而且第一梯隊的市場銷量還在向上增長。
耿岩建議中小品牌可以考慮國外運營商定製機道路,尤其是海外的第三世界市場,比如非洲、印度。還可以和渠道廠商以及互聯網廠商合作,生產(chan) 定製化的手機,聚焦細分領域,比如兒(er) 童機、老人機;另外,有些中小品牌手機廠商已經開始轉型,專(zhuan) 做智能硬件代工產(chan) 品。
雖然已經有一大批智能手機品牌消失,智能手機增長已經放緩,甚至下滑。但仍有一些新的品牌倔強的殺進來。比如360、樂(le) 視、格力。
GfK分析師武曉鋒認為(wei) ,主打安全、智能家居、移動生態的廠商進入手機市場背後邏輯在於(yu) 手機已經成為(wei) 用戶群體(ti) 屬性區分的重要標準,手機即用戶。新進入者以獲取用戶為(wei) 目標的生態係統模式,發展的關(guan) 鍵在於(yu) 其能否挖掘用戶價(jia) 值,提升用戶粘性,而不是僅(jin) 僅(jin) 以低價(jia) 來換取短期銷量的增長。
在這個(ge) 智能手機存量替換為(wei) 主導的新階段,消費者對手機品質會(hui) 有更高的要求,換機用戶會(hui) 願意為(wei) 了更好的體(ti) 驗而考慮高價(jia) 位的高品質手機。說到底,智能手機仍是體(ti) 驗化、服務化的產(chan) 品,質量和體(ti) 驗是根本。
本文地址:https://www.plnix.com/1074/